探索阶段(1999-2005):整体市场规模有限,同质化现象严重。在此阶段,我国第一批第三方支付企业相继成立,主要服务为支付网关模式,附加值和增值空间较小。由于产业链上游市场尚未兴起,市场规模较小,行业竞争激烈;且监管尚未明确,行业门槛较低,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。

起步阶段(2005-2010):电商市场带动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。受电商平台推动,电商市场蓬勃发展,带动第三方支付普及。在支付服务的基础上,支付机构开始提供各类增值服务,市场有序竞争逐步形成;但第三方支付企业仍处于前期投入阶段,盈利能力较差。

高速发展阶段(2010 年至今):支付牌照正式发放,第三方支付走向成熟。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标志着其合法地位的确立,监管趋严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。第三方支付与保险、信贷、证券等金融业务的融合正步入快车道,将进入新技术、新金融、新体系、新格局不断涌现的重大变革阶段,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。

互联网技术推动第三方支付产业诞生。我国互联网技术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,互联网基础建设不断完善,推动第三方支付诞生。截至 2019 年 6 月,我国网民规模达 8.54 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 61.2%,高于全球平均水平;手机网民规模达 8.47 亿。

智能手机普及,为第三方支付带来多样化应用场景。第三方支付以智能手机作为网络连接设备,摆脱了计 算机束缚,便于更好地融入用户生活场景。据工信部数据,截至 2018 年底,我国移动电话总数高达 15.7 亿户,普及率为 112.2 部/百人;其中 4G 用户总数达 11.7 亿户,占移动电话用户的 74.5%。

电子商务和物流业推动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。我国是网络零售大国,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已由2008 年的3.14万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 31.63 万亿元。电子商务离不开发达的物流业。截至 2018 年底,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约 3 万公里,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 14.3 万公里,位列世界第一,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。

技术迭代驱动产业升级创新。支付行业是新技术的应用前沿,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LoT、区块链等技术均可在支付行业找到应用场景,有效应对高并发交易场景、用户精准营销和支付交易风险控制。支付方式层面,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支付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。

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或将放缓。2013-2016 年,第三方支付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,复合增速达110%。随着行业渗透率的提高,及监管政策的趋严,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速逐渐放缓,预计年增速将回落至 20%左右。

根据央行出台的《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》,我国主要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包括以下三种:

l 网络支付:以互联网等开放网络为支付渠道,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,在收付款人之间转移货币资金。网络支付通常包括货币汇兑、互联网支付、移动支付、数字电视支付等。

l 银行卡收单:指收单机构与商户签订银行卡受理协议,为客户提供交易资金结算服务,并获得手续费收入的业务。其中,线下收单通过收单机构提供的 POS 机、自助消费终端等线下设备;线上收单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平台完成交易。

l 预付卡发行与受理:第三方支付机构与众多商家签订协议,布放 POS 终端机;并向消费者发行多用途预付卡,消费者可以凭该卡到众多的联盟商户刷卡进行跨行业消费,典型的多用途卡有斯玛特卡、得仕卡等。
从业务类型来看,移动支付逐渐取代银行卡收单成为当前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业务类型。2015 年前,银行卡收单占比最高;随着电商市场的成熟、智能手机和 4G 网络的普及,网络支付加速发展,交易规模占比不断提高。截至 2017 年,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已增至 55%,成为当前主流支付方式。预计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进入稳步增长阶段.

网络支付交易金额高速增长。截至 2018 年,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交易金额达 200 万亿元,同比增 45.2%;主要得益于账户侧、收单侧以及支付场景的创新升级。

银行卡消费类交易规模增速较快,市场逐渐下沉、支付场景不断拓展。截至 2018 年,消费类银行卡交易规模达 92.8 万亿元,同比增 35%;占银行卡交易规模的比重已升至 10.76%。同时,自 2014 年起,消费类银行卡笔均交易金额持续下降,消费类银行卡支付市场持续下沉,预计未来支付场景将不断拓展。